第151章 招工啦

3个月前 作者: 荷尖跳舞
    咣咣咣。


    各县地主家的狗腿子们敲锣打鼓,奔走相告,声称官府要抢地,以后不但没地种,还要交税。


    甚至还有他们家的傻儿子拿着腐烂的馒头,哭诉自己以后只能吃这个,官府不让人活啊!


    农民们怒了。


    官逼民反,民不得不反,兄弟们,拿起锄头,和他们拼了!


    各县立时于聚义厅摔碗起誓,定与官府誓不两立,王侯将相令有种乎,咱们穷人的命不是命啊?若命运不公,就和它斗到底!


    “冲啊,杀了官府走狗!”


    农民们高举锄头木棒,甚至还有小孩们将茅厕里的厕简都抓在手上,嗷嗷叫着就奔着田地去了。


    锦衣卫和太监们正带着衙门吏员清丈土地呢,看到这架势根本不慌。


    一名锦衣卫将绣春刀狠狠的插在地上,气势十足,然后掏出一块木牌,搁在了刀把上。


    农民们根本不为所动,锄头举得更高了。


    一太监上前甩了那锦衣卫一巴掌:“都不识字的,你不会念啊?”


    “哦哦。”


    锦衣卫忙高声道:“作坊招工,一日十文至二十文,年龄不限!”


    吱……


    农户们紧急刹车,锄头瞬间收到身后,一汉子连忙上前,惊喜的道:“一日二十文?真的假的?”


    “沧州城周边各地皆有招工的,甚至还有的作坊招女工呢,人数有限哦。”


    “兄弟们,冲啊!”


    哗啦啦,瞬间跑了个干净。


    东厂的人脸色都不带变的,袖子一挥:“继续清丈,殿下有令,一亩地都不留给他们。”


    百姓造反?那只是因为活不下去,只要能活下去,谁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?


    要求很简单的啦。


    如今沧州受灾,生活难以为继,且粮价又高,早都绝望了。而现在告诉他们一天有二十文钱,就算依现在的粮价,也能买小半升米呢。


    够一家三口吃两天,如果家里人多,煮点粥也不愁。


    那还造个屁的反,赶紧去啊,要是去晚了人家不要了可咋办。


    杨山为何先让商人来这边建作坊,不就是要用商人来赈灾么,这事商人们自己心里也一清二楚,本就不是什么复杂的事。


    商人们不愿意都不行,户部出手就明确的告诉他们,这是朝廷政策,敢不配合就弄死。


    就问你们来不来吧。


    而且免商税,如今杨大人还承诺免关税,用屁股算一下都知道亏不了。主要还是一个风险问题,但杨大人在京城时就说了,保证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。


    路都铺平了,还有什么不满意的,虽然是被逼的,但接受起来也是心甘情愿不是。


    朝廷如此主动,那一应的商业政策肯定会放宽,不管你开什么类型的作坊,只要不涉及那几项敏感的玩意,其余的随便!


    所以给老子招人就对了,一天十文算是这年代相当低的工钱,京城的童工都不止这个价。但即使如此,对沧州这些苦哈哈们都是天降甘霖。


    各县农户们一路火花带闪电,总算跑到了地方。


    果不其然,各处都在招工。


    “你们要做甚?”商人们看到这么多人都吓呆了。


    “做工!”


    “那带着锄头干嘛?”


    “哦,这是我们自备的工具,敢问老爷,要锄地吗?”


    “……也不是不行,去那边登记吧,一天十文,若是干得多,最多可以给到二十文。”


    “多谢老板!”农户们大喜,终于有盼头了。


    “你这小娃拿着厕简作甚?”


    “叔叔,招帮人擦屁股的吗?”


    “不要。”


    “那清洗茅厕呢?”


    “这个可以有,去登记吧。”


    一时间,各处作坊热火朝天,大肆招人。


    县里的农户都招,更不用说城里的难民了。反正杨大人说了,如果没得赚,他自己掏钱补,那就招呗,怕个屁。


    ……


    “什么?人都被商人招去做工了?”


    地主们傻了,啥情况这是,不是去找官府算账吗,怎么去商人那里算账了?


    “是啊老爷,那些京城里来的商人都在招工,来者不拒,连刘寡妇家的傻儿子都招去了,说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抽两顿可以出气。”


    “……”


    地主们面面相觑,这人都招走了,谁来种地啊?


    “现在别想着种地了,地都要没了!”有人提醒道。


    “这该如何是好?”


    没人阻止官府清丈土地,那他们的地难道真要被征收,到时候税谁交啊?


    “走,去找殿下讨个说法!”


    地主们急了,没法煽动百姓,他们就没什么办法了,没了底牌,再横你能横得过官府?


    立即动身,前往城里。


    而在城中公馆内,沈卓和崔朋一脸苦涩,小心翼翼的喝着茶,互相递着眼色。


    还是沈卓顾忌少些,便开口道:“杨大人,这么下去不行啊。”


    “哦?沈大人有何顾虑?”杨山气定神闲。


    “商人招难民倒也罢了,如今连佃农都招,这以后谁来种地啊?”沈卓一脸担忧。


    崔朋也道:“是啊,若是没有粮食,沧州又有何未来可言,来年的税收怎么办?这不是将人往死路上逼么?”


    杨山听着笑了,道:“谁告诉你们没人种地了?那些田地就摆在那里,你们以为地主们就看着它荒废?他们若真舍得,本官倒是敬他们是条汉子。”


    “可如今不是要抢夺他们的土地么?”


    “什么抢夺,说得这么难听。”杨山瞪了崔朋一眼,道:“只是重新分配,一亩地都不会少他们的,只不过税得他们自己交。”


    说着,嘿嘿一笑,道:“两位大人,你们的好日子要来了,尤其是沈大人,只要过两年税收上来,你不调任回京算我输。”


    两人一愣,如果真能将田地的税收齐,那他们的前程一片光明。


    “可这如何可能?”沈卓摇头,道:“地主们绝不可能交税。”


    “这事可由不得他们。”杨山冷笑,道:“我不但要绝了他们逃税的念头,甚至要绝了他们转稼给佃农的念头。”


    “这更加不可能了。”沈卓根本不信,地主们怎么可能做到这一步,真当他们是善人呢。


    “相信他们很快就会过来,且晾他们一夜。两位若是不信,可以明日来做个见证。”


    杨山笑得十分得意,到了这份上,岂容地主们嚣张?
关闭
最近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