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页
3个月前 作者: 柴狼
来看看出兵南下的辽朝官方史料,契丹发兵南下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,居然在《辽史.穆宗纪》中找不到一字记载。契丹有许多对中原政权的军事行动,《辽史》均有记载,而且可以和其他史料相印证,唯独这次没有。巧合?可信度基本为零。《辽史.穆宗纪》在应历十年(公元960年)正月,唯一一次与赵匡胤的有关的记载,就是“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废周自立,建国号宋。”(1)
答案不用说了,谁都知道这次契丹出兵是怎么回事。
正月初二,大周殿前都点检、检校太傅、领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将军,率周朝禁军离开东京,向北进发,准备与契丹人决一死战,保家卫国。
军情非常紧急,稍慢一日,契丹大军就有可能攻陷河北,杀过黄河,中原黎庶万民,就将万劫不复。但让人怀疑的是,仅仅过了黄河,到达到了河北岸的陈桥驿,赵匡胤突然下令,让军队就地休息。陈桥驿距离开封有多远的距离?说来可笑,只有区区四十里的路程。
行进了二十公里的路程,军队就要休整?赵匡胤带的这是什么骄生惯养的军队?看看柴荣亲征北汉时是怎么做的:显德元年(公元954年)三月十一日,柴荣率军离开东京,十六日达到怀州(今河南沁阳)。赵晁通过郑好谦劝柴荣放慢行军速度,柴荣不听,十八日到达泽州(今山西长治)。
开封至沁阳三百五十里,柴荣用了五天。沁阳至长治约一百里路,柴荣用了两天。如果不是赵匡胤别有心思,他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,怎么会不知道救兵如救火的道理?
当天夜里,赵匡胤就在陈桥驿休息,实际上是在等手下兄弟替他办一件天大的事情。
赵匡胤带在身边的心腹亲信略计有:归德军掌书记赵普、都押衙李处耘、内殿直都虞候马仁瑀、殿前都虞侯李汉超、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、散指挥都虞候罗彦瑰,以及赵匡胤的三弟、内殿祗侯供奉官都知赵匡义(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)。同时,赵匡胤的军中,还有一个来路不明的半仙苗训。
这伙人早已经安排了一切,军队刚到陈桥驿,他们就在军中四处联繫,为首是的李处耘、王彦升,赵匡义,他们商量好之后,再找到马仁瑀、李汉超等人,说什么“主上幼弱,未能亲政。今我辈出死力,为国家破贼,谁则知之,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,然后北征,未晚也。”(2)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,给赵匡胤发动兵变夺位创造条件。
最可疑的是,殿前散员右第一直散指挥使苗训,他突然大声的喊叫,让众人抬头往天上看,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!“军中知星者河中苗训,见日下复有一日,黑光摩荡,指谓匡胤亲吏楚昭辅曰:此天命也。”(3)古人都很迷信,苗训利用自然的天象变化,把这说成是天意,来给赵匡胤造势。
接下来出场的是赵普和赵匡义,二人装模做样的说“太尉忠赤,必不汝赦。”这是在替赵匡胤背黑锅,恶名都由他们来背,让赵匡胤做大周忠臣。诸将当然不会听他们的,抽刀喧闹。赵普又在劝:“外寇压境,将莫谁何,盖先攘却,归始议此。”(4)意思是先把契丹人打退了,然后再回来废掉柴宗训。
诸将的回答则无意暴露了这次兵变是有预谋的痕迹,“方今政出多门,若竢寇退师还,则事变未可知也。但当亟入京城,策立太尉,徐引而北,破贼不难。太尉苟不受策,六军决亦难使向前矣。”(5)
政出多门明显是句假话,范质、王溥、魏仁浦三人之间并非政敌,哪来的政出多门?“若竢寇退师还,则事变未可知也。”这句话已经说明了一切,什么事变?无非是怕赵匡胤的阴谋败露,大家一起玩完。赵普“无奈”,答应诸将的请求,劝赵匡胤发动兵变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(1) 《辽史.穆宗纪》卷六
(2) (3) (4) (5) 《续资治通鑑长篇》卷一
第九章 历史突然改变方向
五 千秋疑案陈桥驿,一着黄袍便罢兵
2
这时的赵匡胤在做什么?昨晚赵匡胤居然在喝酒,现在还在睡。军情如此紧急,赵匡胤出京只行进了四十里,就停军休整,自己却在喝酒,如果按正常的逻辑来判断,他绝不至于糊涂到这种地步。原因只有一个,就是喝醉了可以多睡一会,争取时间让手下人表演。
《续资治通鑑长编》关于赵匡胤表演的记载相当精彩,摘录于下:
甲辰黎明,四面叫呼而起,声震原野。普与匡义入白太祖,诸将已擐甲执兵,直扣寝门曰:“诸将无主,愿策太尉为天子。”
太祖惊起披衣,未及酬应,则相与扶出听事,或以黄袍加太祖身,且罗拜庭下称万岁。
太祖固拒之。
众不可,遂相与扶太祖上马,拥逼南行。匡义立于马前,请以剽劫为戒。太祖度不得免,乃揽辔誓诸将曰:“汝等自贪富贵,立我为天子,能从我命则可,不然,我不能为若主矣。”
众皆下马,曰:“惟命是听。”
太祖曰:“少帝及太后,我皆北面事之,公卿大臣,皆我比肩之人也,汝等毋得辄加凌暴。近世帝王,初入京城,皆纵兵大掠,擅劫府库,汝等毋得复然,事定,当厚赏汝。不然,当族诛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