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尺

3个月前 作者: 青阳三直圣
    南江路的落成,不仅仅是联通了江南乡和下江里,使得今后纳税缴赋减少,两地交流增强,吸引外来财富。


    还为下江吸引来了流民以及周边乡里的乡民,来到下江里安居,增加了下江里的人口。


    在这个人口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,这是实力的提升。


    如今,下江已是四百余人的超规模大里,超过许多一般亭的体量,堪比江南乡的半个大亭体量。
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随着巴山第一学堂、南江路建成,还有下江里的网路即将建成,给乡民们带来的希望。


    所有人,从最初对于官员变化的不可思议,到后来对于规划的质疑,在到下江里面貌日渐换新、生活日益变好的满足。


    如今,对于以嬴政为代表的下江里官员,下江里的乡民们是极其支持拥护的,让干啥干啥。


    其实,百姓的心是很单纯的,谁对他们好,谁做的事是为了他们,他们心里有明镜、有秆称,他们就喜欢谁、拥护谁、爱戴谁、跟谁走。


    当然,百姓中的个人心思和诉求,不能以此评判百姓是市侩的、贪小利的、目光短的、泼皮的等贬低侮辱性结论。


    个别人的缺点、不足,甚至说错误、犯罪,是不能作为评价整体的依据的。


    而整体的评价,也决不能作为准绳适用到每个个体身上。


    但两者又相辅相成,唯先有个人的纯善,才有整体的纯善。


    也唯有整体的纯善,才能营造环境,培养个人的纯善。


    这是看待群众与个人的正确观点。


    若是在其中站得住脚,群众就会自发地支持拥护,少数不同的声音也将淹没于群众之中。


    若是站不住,那么,即便讨得几人欢喜,终究不过水中月、镜中花,就连昙花都比不上,稍微一点风浪便会轰然倒塌。


    嬴政对此,表现得甚为高兴。


    不仅仅是人口数量增加的实打实的看得见的政绩,还有下江里乡民那种极度信任他、拥护他所带来的使命感、成就感和责任感。


    这些,是他在邯郸多年,在咸阳数年,从未体验过,也从未在哪个人身上看见过的。


    而如今,他正居于其中。


    嬴政看到了一个比王侯将相更有魅力的丰功伟业,但,实在是太过模糊,模糊到明明感觉它就在哪,却够不到、摸不着。


    眼前朦胧一片。


    开春大会前夕,夜晚。


    嬴政与杜哲围火堆而坐。


    “哲哥,下江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,发生了许多变化。


    通往江南乡的,比咸阳道路还好的南江路修建完成。


    下江里拥有了第一座学堂,巴山第一学堂,也许这可能是天下第一所十四岁以前的孩子免费入学的学堂。


    下江的道路网格昨天已经全部建成,让乡民们出行安全,孩子上学安心。


    乡民们人人都能有衣服穿,有衣服换,而且穿得暖,吃得饱,没有再出现下一个老四头。


    慕名而来的外来百姓,有来自十里八乡生活不太好的,有原是天下各地逃亡的难民,也有听闻南江路而来次参观定居的……


    这里,下江里,已经变了模样。


    乡民们从一开始害怕我,到现在喜欢我。


   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、幸福感,这是我前所未有过的体验,我的心情很复杂、很激动。


    我仿佛抓住了什么,又好像没捉住。


    它好像和乡民们有关。


    哲哥,你知道这是什么吗?”


    嬴政讲述着,说到最后很是激动,又很是担忧,那种朦胧得失的感觉让他有点无措。


    杜哲拍了拍嬴政的肩膀,两人搭着肩。


    “政哥儿,为乡民做事你感到幸福吗?”


    “幸福!”


    “如果幸福,那你模糊碰到的东西,那是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。”


    “是什么?”


    “是信仰,是为民请命的信仰,是为民谋福的信仰,是一切为民而努力奋斗的信仰!


    这个信仰神圣不容玷污,纯洁不容瑕疵。


    为民的事业伟大不容懈怠,光荣不容松懈。”


    “原来是为民的信仰。


    信仰,信仰是个好东西。


    哲哥,这个信仰怎么说?”


    “这个信仰,其实很复杂,但又很简单。”


    “哦?


    怎么说?”


    “复杂,是因为任何一道理、一句话,时间久了,后来者,总有人想往里面加东西,甚至扭曲它,这是复杂的一方面。


    还有,民之事,不居于一,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,如徭役、耕种、识字读书、出行、打猎、赋税、吃、喝、住等等。


    每一件后面,又有许多方面。


    所以,信仰很复杂。


    而说其简单,是真的简单。


    简单到就一句话:想民所想、做民所想,一切工作以民众为出发点。”


    “原来信仰这么高深,这么伟大!


    真令人向往,令人崇敬,令人甘愿为付出一切,乃至性命。”


    “是啊,所以,才有那么多人不惧艰险,不畏牺牲,不怕无声,前赴后继的投身为信仰的奋斗战斗中。”


    “有很多人有信仰吗?”


    “有,有无数人。


    这一代人有,下一代人有,下下代人……


    子子孙孙无穷尽,信仰永远传承,永不可磨灭。”


    “好羡慕,哲哥,我想加入他们,他们在哪?”


    “不用去寻找他们,他们就在广大的百姓之中,就在群众间。”


    “哲哥,你有信仰吗?”


    “有!”


    “哲哥,我想加入你们。”


    “为民而为,你就是他们!


    不需要找到任何群体,也不需要任何人来认同。


    你是他们,我也他们。


    将来,蒙恬是他们,狗娃是他们,大丫是他们……


    许多人变成了他们。


    就成了我们。


    后来者再变成我们,成为他们。”


    “好复杂!”


    “那就专心为民办事,为民造福,这就是他们在的地方。


    只有在这些地方,才能找到他们,加入他们。”


    “好!”


    两人谈着谈着,从火站起,来到冬末的屋外,吹着寒风,眼中囊括了整个下江里,或者说江南乡,又或者说是巴郡、秦国,甚至天下,乃至整个宇宙。


    “这个信仰叫什么名字?”


    嬴政真切地问道。


    杜哲回想起百年风云变迁,重生蝶变的历程,有些动情地说道。


    “叫作:人民!”


    “人民?


    人民!


    真贴切!”


    两人说完,便看向空无一物的夜晚,不再言说。


    这夜,没有鸟鸣蛙声和,没有月明星稀烁,只有无尽的黑暗和寂静。


    翌日。


    开春大会如期举行。


    既是庆祝下江里户户通网路建好,也是谋划来年开春的春作事宜。


    “里典大人真的好,他说,要把乡民家的最后一尺路给修好,要走好最后一尺路。


    真的,路都修到了我家院落门前!”


    “是啊是啊!我家也是。”


    “俺也一样!”


    ……


    “对了,听说里典大人准备过几天开春后,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开垦土地,一起耕种。


    你们说,里典大人白白净净的,还是个少年,应该在学堂读书识字的,他会种地吗?”


    “当然会了,政娃儿都说了做,哪件事没做成?”


    “可是,确实不像会干活,能干活的。”


    “嗯嗯,我家闺女不能嫁给里典大人这样的,连地都种不了。”


    “哈哈,你就想得美吧,里典大人怎么可能看得上你闺女。”


    “去去去,你闺女好看,里典大人看得上吗?”


    “哼!”


    “哼!”


    ……
关闭
最近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