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七章 了然

3个月前 作者: 东皇龙珠子
    卫斯年的话落入周九如的耳朵,她怔了怔,突然想到了那个到贡院报丧的杜家随从,被他们逼问时说的一段话。


    他说,杨老太太一夜未归,服侍杨老太太的两个丫鬟,第二天才去向庵堂住持回禀此事。


    当时,她听到这,还觉得杨老太太的那两个丫鬟也太木讷了,主子一夜未归,就老实干等着,不去立即回禀庵堂主持早点找人。


    “杜家随从,竟然向我们隐瞒了那两个丫鬟,当晚就找了村民下山寻人的事?”周九如恍然,又有些生气,“他少说这一句不打紧,耽误了我们多少事?”


    卫斯年道:“我猜应该是他主子叮嘱过他,见不到杜尚书,有些事不能细说。”


    周九如垂眸,若有所思:“杜三老爷对外宣称杨老太太是自杀,多半也是在迷惑凶手,他定是发现了什么线索,想等杜缜和杜缇回去,再进行商议。”


    “是什么线索,能让杜家这位老太爷忌惮的连妻子被人杀死的事,都要昧着良心说自杀?”


    莫言视线在沉思不语的二人身上缓缓划过,心里‘啧啧’叹道,还真是两傻子。


    待会去了尚书府一问便知,何苦在这里犯愁。


    他摇着扇子,轻声道:“昨晚从捕获的那些‘猎物’嘴里倒也问了两句有用的,说是吴世子安排了人给杨老太太误传消息,具体是何人,却又不清楚。


    但照杜三这般行事,显然他已经猜到了那人的身份。”


    庵堂里除了尼姑就是香客,能让杨老太太听了就信以为真的话。


    周九如沉凝道:“定是来自于香客。”


    而香客……还极有可能是京中的官眷。


    站在走廊一角的浮云大师,见他们又在拉话讨论案情,出声揶揄道:“你们这是打算抢了刑部和大理寺的饭碗?”


    周九如和卫斯年两人连忙摆手,表示自己纯属好奇。


    莫言却随口回怼道:“刑部和大理寺的饭碗又不是什么百年不遇的‘疑难杂症’有什么好抢的?”


    话落,抻了抻身子,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。


    为了拿到那些死土的口供,昨夜他基本上是一夜无眠。


    “贡院的考试今日便要结束。”浮云大师催促道:“若不想用早膳,赶紧下山。”


    周九如摸了摸空瘪的肚子,小声嘀咕:“阎王都不差饿鬼,天大的事,也得吃饱了再走。”


    显然,这样想的不止她一个,莫言的身影呼啸而过,一边往院子里冲,一边叨叨:“哎呀,本神医最爱的山药粥、素煎包,要是放凉了,那可就不好吃了。”


    平日里装模作样维持的谪仙形象,瞬间崩塌。


    周九如和卫斯年相视一笑,也跟了上去。


    ……


    用罢早膳,周九如来到院子,朝着绿茵繁茂的地方喊了一声:“天真,天行。”二人出来拱手施礼,她交待道,“你俩留在这里,看好杨十九一家。”


    “公主放心!”两人异口同声,万佛寺都是武僧,照顾杨十九的夫人,还是她俩比较方便。”


    ……


    三人戴了人皮面具,装扮成宫里的侍卫,辞别了浮云大师,便立即下了山。


    一路快马疾驰,路经丁氏祖孙出事的那条山路时,周九如看到有官兵设了路障。


    她掏出令牌,递了上去,身着校尉服的西山卫,一看是太初宫的侍卫令牌,连忙打手势命人移开路障。


    谁都知道前西山卫的指挥使开国公陆元梓,为什么到现在还赋闲在家,只要涉及到太初宫的那位,可不得小心了再小心。


    ……


    进城后,三人先去了趟杜府,见了王夫人,屏退了闲杂人等,周九如撕了面具直接说明了来意。


    她想知道京城三四品以上的官眷,近段时日有谁离京?


    王夫人心头一跳,目露思索之色。


    “公主可还有印象?”


    默然良久,王夫人问道:“去岁,你在淮河遇刺,圣上大怒,把原本任职的应天府尹贬去了沙洲做县令?


    “是有这么回事。”周九如颔首,“贬他离京,父皇虽早有思量,但此事确实是引子。”


    王夫人把京中内眷各家关系谱,在脑子里好好梳理了一遍,豁然贯通后又有些愤慨:“若如此,三婶娘的死,必定与她们脱不了干系。”


    “公主有所不知。”见周九如面露怔怔之色,王夫人细细解释:“这位县令夫人与礼部侍郎林玉的夫人是姨表姐妹。


    巧的是那位县令夫人的娘家就在金州,自去岁年底回了娘家,就一直没去沙洲,听说要陪母亲过了六十大寿再启程。”


    “六十大寿?这么说林玉的夫人也会去金州贺寿?”周九如问罢,见王夫人应声,心底已然有了答案。


    此刻,她终于明白了,王夫人为什么会提那个被贬的前应天府尹。


    “侍郎夫人在元宵节过后便启程去了金州。”王夫人补充道。


    难怪杨老太太一听到杜缇被赐婚的消息就信以为真,不管不顾的要赶往京城了。


    若透漏消息的人是礼部侍郎的夫人,以她对杜缜的偏见,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?


    ……


    周九如跨进延福殿的大门,在书房见到太子,水都没喝上一口,便迫不及待地把杨老太太的死因以及晚上出去‘捕鱼’的收获都说给了他听。


    太子听罢,情绪不明的叹了叹。


    躲在吴世子背后的‘老鼠’若真打算把杜缜拉下礼部尚书之位,那这次的会试,恐怕还要出幺蛾子。


    放下手中的书,太子身子略倾,把宫女上的茶点,往周九如面前推了推,视线扫过她略带疲色的双眸,是又气又心疼。


    “杨老太太的死,若真是忠义侯府的暗卫所为,此事反而不能操之过急,需从长计议。”


    他板着脸,道:“回来也不好好歇息,养养精神。”


    闻言,周九如立刻舒展了眉眼,扑在宽大的书案上,笑着争辩:“我这不是担心,怕误了父皇和阿兄为国取才的大计吗?”


    太子也无奈笑了笑,问她:“去岁在大理寺,那个为你引路,带你去地牢查看现场的寺丞,你可还记得?”


    “记得记得,”周九如赶紧应声,“就是那个颇有大局观的寺丞嘛。”


    太子哂笑:“开年启印,这位寺丞便奉旨去各州府巡查,半月不到便纠正复查了两件命案,皆都是大理寺的寺正大人亲自督办的。


    为免寺正大人继续尸位素餐、草菅人命,父皇前几日把他调到了鸿胪寺。”


    周九如听罢,随之反问:“这么说寺丞巡查有功,现在是不是已经升任大理寺的寺正了?”


    太子点头:“不仅如此,几天前,新上任的寺正大人也正好到了金州府。”


    听到此处,周九如明显松了口气,想到即将结束的科举考试,她莫名有些心神不宁。


    “忠义侯府的暗卫威胁杜家随从去贡院报丧,就这么被我们阻断了,这两天也没见他们使别的招数。”


    她犯愁道:“也不知是不是在暗中憋着坏?”


    太子安抚她:“这个时辰,贡院已经打开,考试也结束了,他们即便使坏,恐怕也找不到什么可趁之机了。”


    周九如默然,片刻后又问:“试卷还是照之前,蒙住考生名字,由阅卷官带着一众翰林院选派的学士进行批卷吗?”


    太子抬盏,喝了大半盏茶,道:“一切都会照着往常的规矩来。”


    “阿兄。”犹豫了一会,周九如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。


    “每次贡院的考试结束,虽选派阅卷、批卷的翰林院学士会有所不同,但京城的文会、晒书会,凡是读书人的相聚之所,都少不了翰林院的学士们。”


    (本章完)
关闭
最近阅读